湖南法治報訊(通訊員 張建)楊村社區在推進基層治理中,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 以創建“十無社區”為目標,以網格化管理為支撐,以“三源共治”為抓手,源頭防、系統治,實現了“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探索出“三源共治”基層治理的“楊村社區模式”。
治理隊伍戰斗力更強。社區黨支部一班人牢固樹立“平安”理念,以創建“十無社區”為目標,貫徹落實區委下發的《深入推進“警源、訪源、訴源”工作實施方案》及“1+5”配套文件,充分發揮城市基層黨建“社區大黨委—網格(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四級組織體系作用,按照職責任務,定期召開聯席會議,推動警源、訪源、訴源“三源共治”工作落地落細落實,做到了矛盾糾紛登記交辦調處標準化、規范化、流程化、精細化。在社區黨支部的領導下,強化網絡化管理,共建立網格黨支部7個、樓棟黨小組14個,推選樓棟長和黨員中心戶63個。在區政法部門的組織協調下,建立由法律專家、民間專家120余組成調解專家庫,推動調解隊伍專業化、職業化,打通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
服務配套軟硬件更優。建好陣地,實現社區服務用房面積達到600㎡以上,按照“辦公最小化、服務最大化”原則,按照“五統一”(統一外觀裝飾、陣地標識、機構門牌、服務窗口、宣傳欄目)的標準進行了社區規范化建設。建強網格,社區劃分網格7個,微網格10個,以社區(村)干部為骨干、退休黨員干部為主體配齊配強網格長、網格員,“一長一員”都兼任矛盾糾紛信息收集員,將矛調工作納入年底“一長一員”評先評優和專家隊伍的積分兌獎活動。建寬平臺,積極探索“網格化+上門排查”“線上+線下”受理訴求方式,結合矛盾糾紛排查、綜治宣傳、敲門行動等工作,走訪居民群眾,實現需求在網格發現、資源在網格整合、問題在網格解決。
矛盾化解新渠道更寬。社區扎實開展警源、訪源、訴源治理,設立群眾接待專區,對群眾需求做好情況登記,進行分類處置。一是警源實治,多元化解矛盾糾紛。推行與警務室合署辦公,建立“警員與網格員”聯動機制,“110”受理的非警務警情和民事糾紛方面的警情及時分流到社區警務室共同處理,嚴防矛盾糾紛轉化為警情,堅決杜絕民轉刑案件發生。二是訪源精治,全力化解信訪糾紛。牢固樹立訴求解決導向,弘揚以和為貴的調解文化,明確初信初訪“3天見面、5天調查、7天反饋、30天辦結”硬要求,群眾合理訴求實現“件件回應、樁樁化解”。三是訴源善治,高質化解訴訟糾紛。推行訴訟風險告知制度,依法引導當事人訴前調解,依法及時高效化解紛爭。積極推動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切實提升居民的“微指數”。
治理成效認可度更高。社區充分利用綜合平臺和視頻監控網,推動科技賦能線上線下雙融合;通過“雪亮工程”“智安小區”建設等有效破解老舊小區治安防范能力弱的難題,在筑路機修廠等老舊小區安裝了12個治安監控,整合社會公共探頭45個,有效緩解了群眾的“痛點”。建立群眾訴求“一平臺受理、一站式服務、一張網共治、一攬子解決”的全鏈條受辦機制,群眾矛盾糾紛化解“最多跑一地”,實現從源頭上“降警情、控發案、減訴訟”目標。轄區實現了報警總量下降85%,調解成功率達95%以上,訴訟立案下降90%,民轉刑案件為零。用心用情用力幫助群眾解決了“急難愁盼”問題50余個,助推民生實事落地落實,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滿意度直線上升。
責編:周玉意
來源:湖南法治報